奖项是对持续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领域的互联网创新以及新农人的最好肯定。据统计,8年来,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万亿元。最近3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的网络销售额超过2700亿元。
除了集体荣誉,表彰大会上,开淘宝店帮助贫困户脱贫的赵海伶、付凡平,带领村民在大山里造出“淘宝村”的刘廷洲等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技术进步与持续投入,驱动互联网助农脱贫模式不断创新。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项目,2019年设立大农业办公室,聚合淘宝天猫、阿里云、菜鸟、盒马等20多个业务,打造全方位的互联网助农体系。
2017年,阿里巴巴设立脱贫基金,从教育、健康、生态、女性、电商等五个方面,助力贫困县域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产地仓,是农产品转化为标准“农商品”、从田间走向餐桌的核心枢纽。2020年,阿里巴巴5大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数字化产地仓)建成投用,其中4个落在西部的云南、四川、广西、陕西。
针对快递下“乡”不进“村”的痛点,阿里巴巴菜鸟网络首创的“农村快递物流智慧共配”已落地27个省份的900多个县域。其中,云南省62个县域物流共配中心,有38个位于原国家级贫困县。贵州36个共配中心,29个位于原国贫县。西藏已拥有6个共配中心。
阿里数字农业西安产地仓已成为西北地区农产品重要枢纽
近年来,30多位农业院士及首席科学家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阿里巴巴将物联网、光谱识别、区块链溯源、电商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阿里云探索智慧农业,把蔬菜种在“机床”上,用AI算法养羊、养蜂、养鸡。
普惠金融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水”。截至2020年末,全国累计超过1700万涉农县三农用户获得网商银行无接触贷款。
由“品”到“业”全面升级,区域品牌是关键。截至2020年底,阿里巴巴为贫困县打造了寻乌百香果、砀山梨膏等50个农产品金字招牌,覆盖县域超过30个。湖北的秭归脐橙,2020年销量较3年前增长60多倍。
产业兴,才留得住人,村庄才有希望。到脱贫一线挂职的“阿里特派员”,为贫困县引入“客服县”、假发、AI数据标注等新产业,促进就近就业。
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截至2020年底,淘宝举办了330万场农产品直播,诞生了超过11万农民主播。
3年来,新农人培训体系不断完善。“马云乡村教育计划”“蔡崇信职业教育计划”累计覆盖3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使17万师生受益;“加油木兰”项目累计为超过238.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女性提供教育及健康帮助。
淘宝村进入阿里农村战略中,被重新定义、设计和升级。8年来,全国淘宝村的数量从20个增加到5425个。其中,在75个国家级贫困县,诞生了119个淘宝村、106个淘宝镇,创造了12万个创业机会,带动直接就业机会34万多个。
新疆巴楚,瓜农的女儿古丽娜孜笑逐颜开
据了解,此次获表彰的刘廷洲,正是淘宝村——湖北省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的党支部书记。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郧西,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而偏僻的下营村一度是贫困县里的重点贫困村。
村民们找到了一个新出路——在淘宝开店卖十堰绿松石,“不离故土就能致富”。年轻人纷纷返村。2014年,下营村成为湖北第一个淘宝村,并在2017年率先整村脱贫出列。
2019年,下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0元。借着淘宝村的名头,村里还搞起了乡村旅游等其他产业。
“电子商务对我们来说,改变最大的是观念,”刘廷洲说,“新经济就是互联网,就是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