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发展改革委杨奎的“三味工作经”
杨奎同志,是重庆市江津区发展改革委一名平凡的农产品成本调查员,有着十三年的资深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经验,他一直以来恪尽职守、深耕细作,时常以“泥土味、汗水味、香甜味”作为自己的农本“工作经”。
“泥土味”体现在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
“田间地头种什么,种子肥料成本是多少,农产品产量价格怎么样……”这些农本调查的基础数据,只有常年地头间劳作的农民群众最清楚,位于重庆西南部的江津区,调查点的设置主要分布在该区10个镇街,33个农户中,调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杨奎同志始终坚持实地走访、不厌其烦和农调户沟通、交流、核对,十年如一日,动态掌握第一手农调数据。
由于农产品调查工作面对的是基层农民群众,需要细心耐心的沟通交流,他也和农调户之间建立了深深的情义,得知他们有难处,他都会竭尽所能应帮尽帮。在农调户心里,他不仅是好干部,更是好亲友、好兄弟,农调户进城办事都会顺便去看看他,谈谈心、聊聊家常。杨奎同志常说,“农民兄弟不容易,我们能帮就帮”。
“汗水味”体现在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夏天高温频发,异常闷热,但这正是农作物抢收入库的农忙季节。杨奎同志作为农本调查员,收集掌握数据从不“等靠要”,主动到田间地头了解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成本数据,不放过每个生产环节的细小成本数据,力求做到成本数据精准。“白天田间地头搞调查,晚上加班统数据”,这是杨奎同志开展农调工作的日常。
杨奎同志充分发挥岗位优势,多方收集农业生产信息,帮助农户分析成本收益情况,向农户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及时为他们提供建议和市场信息。
在集中开展调查工作中,他到实地边培训边审核。现场对农调户《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登记簿》进行数据初审,认真核实工具材料、固定资产的分摊、人工用工时间计时、农资投入等基础数据。工作量大、逻辑性强,要及时发现问题、沟通情况、纠正差错,切实把好数据源头关。同时,要认真开展数据录入,反复比对甄别,防止数据错漏。